餐飲業(yè)界正經(jīng)歷一場從大型購物中心撤離的風潮,眾多餐飲店家紛紛選擇離開曾經(jīng)被視為黃金地段的商場。
在成都大魔方購物中心,一家投資近300萬元的火鍋店在開業(yè)一年半后即將關門。店主小昭(化名)表示,自2023年入駐以來,店鋪人氣一直低迷,長期處于虧損狀態(tài)。無獨有偶,在黑龍江凱德廣場經(jīng)營兒童餐廳的裴麗(化名)也因商場人氣下滑和租金問題,上個月搬離了商場,轉戰(zhàn)附近的商業(yè)街。
類似的情況在全國范圍內屢見不鮮。北京的東南亞菜餐廳“奈斯椰”宣布不再與五棵松萬達廣場續(xù)約,并于2月15日撤店;青島的銀棠·新中餐關閉了嶗山金獅廣場店等多家門店;西安的韓式烤肉品牌“寬爐烤肉”也從大悅城、萬象天地等多個商場撤出。
據(jù)《2022-2024購物中心開關店研究報告》顯示,2024年,超過三分之一的購物中心新入駐商鋪少于關店商鋪,商場空置率持續(xù)上升。智勝餐飲品牌戰(zhàn)略咨詢創(chuàng)始人壽文彬指出,商場流量已達峰值,中小餐飲商家在商場開店面臨嚴峻挑戰(zhàn),未來兩年內生存狀況依然艱難。
商場餐飲店的困境主要源于客流量下降和租金高企。一方面,隨著商場數(shù)量的激增,消費者分流現(xiàn)象明顯,導致商場整體客流量下滑。另一方面,許多老舊商場設計不合理,吸引力減弱,尤其是高層餐飲店更是飽受影響。商場招商同質化嚴重,消費者體驗缺乏新意,進一步加劇了客流流失。
面對這一系列問題,商場和餐飲店都未能及時調整策略。商場在招商、租金和營銷方面缺乏靈活性,而餐飲店則面臨高昂的租金和運營成本壓力。一位餐飲老板透露,他的店鋪在上海白玉蘭廣場的年租金高達220萬元,每天至少需要82位顧客消費才能覆蓋租金成本。
然而,在撤離潮中,并非沒有機遇。紅餐網(wǎng)分析認為,餐飲店在商場內的“下沉”策略或許能帶來轉機。一方面,商場的地下層逐漸成為新的熱點,不僅租金相對較低,而且與地鐵等軌道交通相連,人流量穩(wěn)定。許多知名餐飲品牌如海底撈、西貝等已經(jīng)開始將新店開在商場地下層。
另一方面,下沉市場成為新的增長點。以縣城為代表的廣闊下沉市場,商場數(shù)量相對較少,競爭壓力較小,且居民購買力不容小覷。隨著連鎖餐飲品牌不斷在下沉市場擴張,選址更加標準化的商場與之形成了雙贏的局面。例如,江蘇東臺吾悅廣場春節(jié)期間日均客流量達到6萬人次,吸引了麥當勞等知名餐飲品牌入駐。
對于餐飲店家而言,如果能夠抓住下沉市場的機遇,借助頭部購物中心建立品牌勢能,仍然有機會實現(xiàn)更廣泛的擴張。盡管撤離潮仍在持續(xù),但“下沉”策略或許能為餐飲業(yè)界帶來新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