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| 新識研究所,作者 | 范文斐,編輯 | 丁力
在矮桌矮凳中支一口鍋,舀上一大勺雪白的豬油倒進鍋里,待融化后依次加入醪糟、蠔油、花椒、冰糖、豆豉等各種調味料,然后噼里啪啦地爆炒,火鍋底就做好了。
待到誘人的香味彌漫開來,鮮切的毛肚、黃喉、鴨腸和各類蔬菜已被端上桌,再一碗碗下入鍋里撈出,熱氣隨著
風飄到街上。吃得大汗淋漓的男人已經(jīng)把短袖上衣卷到了胸口,仰著脖子灌下一支冰啤酒,喊老板再上一箱。
對于大多數(shù)人而言,“8.8元鍋底”“全場菜品不超過9.9元”“50元團購兩人餐”等低價營銷格外地吸引人。沿街而坐的地攤火鍋,不僅成了夜市的新寵,還引發(fā)了當下的年輕人創(chuàng)業(yè)潮流。
在小紅書上,關于“地攤火鍋”的帖子有超1萬篇,滿屏都是“00后地攤火鍋創(chuàng)業(yè),一天收入收入3000+”、“生意爆滿,4小時近百單生意”、“裸辭擺攤日記,只工作6個小時有多爽”之類的勁爆標題。
一頓地攤火鍋吃下來,究竟要花多少錢?人均50元左右究竟能不能吃飽?地攤火鍋,能成為年輕人的新財富經(jīng)嗎?帶著這些疑問,《新識研究所》在街頭體驗了幾家爆火的地攤火鍋,和這些店的老板也聊了聊。
地攤火鍋,是消費降級還是新賽道?
“整個經(jīng)營模式差不多是半自助的形式,鍋底上來之后,自己拿菜,結賬清點不同顏色的小碗數(shù)量,當時吃完我估摸也就80元左右的樣子,結果三個人吃了300多塊”,陸放看到自己小區(qū)外開了三家地攤火鍋,心血來潮走進了一家人氣最旺的店,發(fā)現(xiàn)價格并不像宣傳的那么便宜。
圖源:受訪者提供
在他看來,“這個價格和正常火鍋店差不多,人均10元左右的價差,不過地攤店小服務更好,街邊氛圍也好,所以還是有那么多人去吃,據(jù)我觀察到現(xiàn)在快5個月了,生意還是比較火爆”。
愛吃海底撈的姜玲對地攤火鍋則不太喜歡,“說實話,就是普通家常的水平,口味較重吃完后口會干,畢竟底料才18元,也不要抱太高期望。菜品都是自取,3元的都是些素菜,而且柜子里品類很少,6元主要是丸子、肉糜之類的,9元的就是些常見的肉類葷菜,但碗底都用白菜根打底,只有上面一層肉,不要被看起來滿滿一碗的肉唬了?!?/p>
圖源:《新識研究所》拍攝
相比連鎖火鍋品牌菜單里高高在上的“和牛”“鮑魚”,地攤火鍋的菜單更接地氣。鮮切的牛肉、毛肚,加上豬蹄、雞爪、豬下水組成了葷菜的主力,平均單價也不過20元-30元,小料臺沒有多達二三十種華而不實的配料,有的只是常見的蔥蒜醋、香菜、香油等調味品。
“盡管便宜但是體驗感很差,排了2個小時隊進去等鍋底等半小時,8點左右調料區(qū)連蔥花香菜就沒有了,再過一會,自助菜熱干面啥的也沒有了,炒飯夾生的,然后老板動不動就說才開業(yè)多包容,有問題會持續(xù)改進”,李昀芊跟姐妹嘗鮮去了一次,就徹底對地攤火鍋祛魅了。
在大眾點評上焰火鍋等品牌有標價52元的雙人團購券,包含鍋底以及自選葷菜、素菜各一斤。根據(jù)商家的宣傳廣告,人均消費40元到70元應該可以吃飽,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。
有小紅書網(wǎng)友在網(wǎng)上發(fā)布避雷帖稱:“貴陽xx地攤火鍋說是自助,結果僅部分素菜免費,像藕片、金針菇等都要收費,坐下來看菜店家就把肉切好強制消費,吃飯只吃了20分鐘味道不咋地。”
圖源:小紅書用戶
遭吐槽最多的點集中在產品力不足和安全衛(wèi)生問題,大部分門店產品略顯粗糙。還有網(wǎng)友分享稱,“說是單價低于10元,其實一點都不便宜,還沒有平價火鍋店性價比高,吃之前多倒了點麻油,當場吃完就胃疼在門口吐了,回去拉了兩天,人都快竄脫水了,第一次吃火鍋吃出陰影?!?/p>
圖源:受訪者提供
雖然價格低于各類連鎖和特色火鍋品牌,相比海底撈和巴奴等就更具價格優(yōu)勢,但是地攤火鍋也犧牲了很多。不少地攤火鍋在食品安全、就餐環(huán)境、價格監(jiān)管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問題。如果消費者沖著低價而來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體驗并不好價格也并沒有多大優(yōu)惠,一般都會滿懷期待而來,最終悻悻而歸。
地攤火鍋越開越多,人均也要近百?
據(jù)統(tǒng)計,2023年新增的餐飲企業(yè)注冊量高達318萬家,而同期注銷的企業(yè)數(shù)量也達到了139萬家,幾乎是前一年的兩倍。
在這樣的市場環(huán)境下,餐飲品牌紛紛尋求差異化的發(fā)展路徑以脫穎而出。由于創(chuàng)業(yè)成本相對較低,許多年輕人選擇投身于地攤生意,同時一些有經(jīng)驗的餐飲從業(yè)者也開始關注這一領域,試圖抓住地攤經(jīng)濟的風口。
黃一凡告訴《新識研究所》,“自己一共投資了2萬多做了個地攤火鍋,沒想到每天能做70多桌。成本主要設備是冰箱,3-4臺花費4000元左右,另一個大件就是桌椅板凳和帳篷,買20套座椅和三四個帳篷,也用不到5000元,再就是物料的準備預計小1萬,不算上人工和房租這點錢就夠了?!?/p>
圖源:《新識研究所》拍攝
他總結自己能做起來的幾個要點,能盈利最重要的就是設置有吸引力的菜價梯度,葷菜鮮貨和凍貨摻著賣價格相差要大,這樣可以消費者可以看出質價比,店里賣得最好的是牛肉、雞肉、黃喉、百葉等,然后就是豆制品、火腿腸等加工產品,比較入味受歡迎,最后就是像空心菜、菠菜、茼蒿等應季蔬菜可以拉高單價。
黃一凡開業(yè)一個月后,周圍就新開了兩家地攤火鍋,為了跟同行拉開差距,他開始經(jīng)營抖音、小紅書。“一開業(yè)我就知道這行起來會很快,拉了群給新客送牛肉卷或兩份素菜,每天擺攤前還在群里面發(fā)個50元小紅包,運氣王的送半價券,這樣一是告訴老顧客要出攤了,二來也是讓大家知道咱家總做優(yōu)惠,本來吃地攤為的也就是這點煙火氣?!?/p>
做了五年鹵味店的高倫反而最近犯了難,因為生意不好店鋪改成了地攤火鍋,“之前為了宣傳門店,聯(lián)系專門做地推的公司設計了一批29.9元抵100元的代金券,對方賣的時候夸大宣傳過度承諾,明明要預約卻說隨時過來不用排隊,明明有效期兩個月卻稱長期有效,現(xiàn)在搞得我們因為這個券不好跟顧客解釋,完全是虧本做生意?!?/p>
有些新人會選擇加盟連鎖品牌,希望能夠獲得產品技術支持或全面的開店支持,但加盟不代表就能趟過餐飲的深水和風險。
屈晶晶畢業(yè)三年一直做的是廣告策劃,她頭腦一熱離職后花10萬加盟了一家所謂的連鎖地攤火鍋店,“剛開始營業(yè)一周,每天營業(yè)額2000多塊錢,虧損300-500元,一邊要花錢跑量引流,一邊還要被總部按營業(yè)額抽水,實際毛利只有一成多,都不敢跟朋友講,怕被笑話?!?/p>
圖源:受訪者提供
她表示天冷了現(xiàn)在算是吃火鍋旺季,等做完今年最后三個月看看收益,因為這個生意沒法做外賣,幾乎全靠線下的營業(yè)額撐起店鋪,要是一直不見起色就轉讓出去又找班上吧。
陳子圣很反感地攤火鍋,起初是他小區(qū)外開了兩家店占道,騎電動車進去總是被人堵在門口,“占個地就能干,一分錢不用交,就不說衛(wèi)不衛(wèi)生了,讓那些交著租金的餐飲店挺難受的,覺得多少有點不公平。而且油煙四散,滿地紙屑,也加強了環(huán)衛(wèi)人員的工作量,不能沒規(guī)劃地隨他們擺攤?!?/p>
地攤餐飲的爆發(fā),本質上是餐飲行業(yè)集體轉向極致性價比的競爭策略以求生存。這種價格競爭往往會迫使一些商家削減成本,從而在食材質量和服務上打折扣,最終損害消費者體驗。
從長遠來看,這種低價競爭還會抑制行業(yè)的創(chuàng)新能力。無論是新產品的研發(fā)、服務質量的提升還是商業(yè)模式的創(chuàng)新,都需要有一定的合理利潤作為支撐。
大量餐飲小白涌入街頭,進一步加劇了行業(yè)的供需錯配。當所有消費者都在為“性價比”買單,同質化過剩的地攤火鍋,或許也只能是餐飲大潮里一時的浪花,瞬間激烈,又倏然消失。
注:文中受訪人員均為化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