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火鍋行業(yè)的風云變幻中,呷哺呷哺及其高端子品牌湊湊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(zhàn)與變革。去年,整個行業(yè)似乎達成了一項默契——“以價換量”,從呷哺呷哺的小火鍋降價,到海底撈、慫火鍋等知名品牌紛紛推出低價產品,甚至一度客單價高達150元的湊湊也通過小份菜策略,將價格調整至120元左右。
然而,在這場降價大潮中,海底撈與呷哺集團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運。海底撈憑借降價策略,成功將翻臺率提升至4.1次/天,營收與凈利潤均實現(xiàn)兩年增長,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反觀呷哺集團,2024年虧損擴大至4.01億元,創(chuàng)下四年新高,其中湊湊更是成為最大拖累,虧損3.5億元,占總虧損的九成之多。
降價策略為何在呷哺集團身上失靈?這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行業(yè)邏輯。在消費升級的風口上,呷哺集團曾一路漲價,湊湊的客單價更是一度飆升至150元以上。然而,隨著消費降級趨勢的到來,火鍋市場風云突變,降價成為同行們的共同選擇。海底撈、慫火鍋等紛紛調整價格策略,呷哺呷哺和湊湊也不得不跟上步伐。
去年,呷哺集團實施了十年來最大力度的降價措施,不僅全面下調套餐價格,還通過“加價購”、“換購”等優(yōu)惠活動吸引消費者。湊湊也推出小份菜,連續(xù)三年降價,幅度逐年加大。然而,從全年業(yè)績來看,盡管降價力度不小,但呷哺呷哺及湊湊的翻臺率卻并未提升,反而有所下降??蛦蝺r、翻臺率、門店數量、同店銷售額等多項核心經營指標均出現(xiàn)下滑。
更為嚴峻的是,呷哺集團在2024年開啟了大規(guī)模的關店潮。呷哺呷哺小火鍋和湊湊分別新開門店65家和13家,但同時關閉了138家呷哺呷哺餐廳和73家湊湊餐廳。高端烤肉品牌趁燒也未能幸免,去年關閉了8家門店,截至年底已全部閉店。一年之內,呷哺集團累計閉店219家。
相比之下,海底撈的降價策略則顯得更為成功。盡管降價對營收和利潤造成了一定影響,但海底撈通過降本增效、優(yōu)化成本結構等措施,成功實現(xiàn)了低營收高利潤。同時,海底撈還啟動了“紅石榴計劃”,孵化多品牌創(chuàng)新,豐富了用餐場景,滿足了不同顧客群體的需求。這些舉措使得海底撈在降價大潮中依然能夠保持穩(wěn)健的業(yè)績增長。
面對困境,呷哺集團也在努力尋求自我糾偏。在降價策略上,湊湊餐廳在一些團購平臺上推出了更為優(yōu)惠的套餐,以降低人均消費。同時,呷哺集團對旗下兩個品牌采取了不同的擴店策略。呷哺呷哺品牌計劃2025年開業(yè)餐廳不低于95間,旨在提升品牌號召力和市場占有率;而對于客單價更高的湊湊,則采取謹慎的開店策略,僅選擇優(yōu)質商場進駐。
盡管2024年的財報營收并不理想,但從呷哺集團CEO在年報會上的透露來看,經過一系列策略調整和關閉虧損門店后,2025年頭兩個月的銷售額雖然略有下降,但通過費用管控,累計盈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00萬元。這一跡象表明,呷哺集團正在逐步走出低谷。
然而,對于呷哺集團來說,真正的挑戰(zhàn)還在于如何保持長期穩(wěn)定的業(yè)績增長。在消費降級的趨勢下,如何平衡價格與品質、如何提升品牌競爭力、如何開拓新的增長點……這些問題都需要呷哺集團在未來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。
作為一個擁有27年歷史的品牌,呷哺呷哺在火鍋行業(yè)中的地位不容小覷。然而,面對市場的不斷變化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,呷哺集團需要更加靈活地調整策略、創(chuàng)新產品、提升服務,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