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騰訊視頻推出的超級男頻劇集《大奉打更人》在開播前備受矚目,然而其實際表現(xiàn)卻未能滿足外界的期待,引發(fā)了廣泛的討論。
該劇集在定檔之初便舉辦了盛大的慶典,吸引了多個品牌的投資與合作,網(wǎng)絡上更是充滿了“必爆”的呼聲,形勢一片大好。然而,截至12月31日晚,《大奉打更人》在騰訊視頻站內(nèi)的熱度尚未突破28000,收視率更是跌破1%,連央視八套黃金檔的收視底線都未能保住。盡管廣告招商情況尚可,但這樣的數(shù)據(jù)顯然不盡如人意。
劇集上線僅三天,盡管斷言其失敗還為時過早,但輿論場上的反響已顯露出不容樂觀的態(tài)勢。《大奉打更人》在開播前的高調(diào)宣傳與開播后的表現(xiàn)形成了鮮明對比,其口碑的崩塌不僅源于劇集本身的質量問題,也與前期的種種爭議密不可分。
男主角王鶴棣在新歌發(fā)布時因歌詞內(nèi)容引發(fā)的爭議,雖然未直接波及劇集,但作為男頻劇的核心人物,其公眾形象的受損無疑對劇集產(chǎn)生了負面影響。同時,劇集本身打著“超級男頻IP+金牌導演鄧科+新麗傳媒+騰訊視頻”的旗號,一開始就定下了高調(diào)的基調(diào),多家品牌的提前加入更是將其推向了風口浪尖。這種“提前慶祝”的做法不僅未能提升觀眾的期待值,反而引發(fā)了觀眾的逆反心理。
劇集上線后,其整體質量遠未達到預期,與開播前對標的《慶余年》和《贅婿》相去甚遠。負面話題如“#大奉打更人 耀祖#”、“#大奉打更人 被演技勸退#”等紛紛登上微博熱搜,觀眾對劇集背靠騰訊視頻卻依然未能成為爆款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。
回顧2024年的男頻劇市場,年初時還呈現(xiàn)出一派繁榮景象,多部超級男頻IP改編劇蓄勢待發(fā),市場關注度空前高漲。然而,隨著一年的播出,整體表現(xiàn)卻遠未達到預期。除了《慶余年2》憑借超級IP、原班人馬和騰訊視頻的背書成為爆款外,其他如《烈焰》、《紫川·光明三杰》、《少年白馬醉春風》以及《斗羅大陸之燃魂戰(zhàn)》等劇集均未能取得理想的成績。
男頻劇市場的這種表現(xiàn)顯然與內(nèi)容平臺對男頻IP的重視程度不符,也反映出男頻IP劇的開拓之路遠比想象中艱難。近年來,盡管男頻IP的開發(fā)速度不斷加快,市場重視程度不斷提升,但真正能夠成為爆款的劇集卻寥寥無幾。張若昀憑借《慶余年》系列成為了“男頻第一人”,但男頻賽道仍然在吃老本,未能涌現(xiàn)出更多新的爆款。
觀眾對男頻劇的不買賬,也引發(fā)了業(yè)界對男頻IP持續(xù)遇冷的思考。男頻劇受到行業(yè)重視的前提在于男性觀劇群體的迅速增長,但劇集產(chǎn)品的主要消費者始終是女性觀眾。男頻IP影視化過程中,如何平衡男性觀眾和女性觀眾的審美喜好,成為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。大部分爆火的男頻網(wǎng)文都遵循著相似的套路,這些套路雖然能夠吸引男性觀眾,但卻與女性觀眾的審美相悖。
為了吸引女性觀眾,男頻劇往往會對原著進行改編,比如邀請高顏值的流量男星擔任主角,刪除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(nèi)容等。然而,這種改編往往會導致男性觀眾的流失,同時也無法真正贏得女性觀眾的喜愛。因此,男頻IP影視化本身就是一個悖論,無論如何改編都很難同時滿足男性和女性觀眾的審美需求。
《大奉打更人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。該劇為了討好女性受眾,選擇了在男性群體中知名度并不高的流量男星王鶴棣擔任主角,并將原著高燃與嚴肅并行的風格改編成了輕喜劇。然而,為了留住男性受眾,劇集依舊保留了一些男性爽點,這種矛盾的做法最終導致了兩頭不討好的結果。
如今,《大奉打更人》的困境已成為男頻IP影視化的一個縮影。如何在男性觀眾和女性觀眾之間找到平衡點,如何真正打造出既符合原著精神又能吸引廣大觀眾的男頻劇,成為了業(yè)界亟待解決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