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中美在關稅議題上的延期決策引發(fā)了廣泛關注,這一舉動背后透露出美國的無奈與困境。此前,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曾計劃在七國集團(G7)框架內,推動對中國實施高達200%的關稅措施,旨在通過經濟手段向中國施壓。然而,這一提議并未得到G7其他成員國的積極響應。
在2025年6月的G7峰會上,貝森特試圖借助對俄羅斯制裁的討論,將話題轉向中國。他向與會各國領導人提出了征收高額關稅的“次級關稅”計劃,表面上看似為了懲罰購買俄羅斯能源的國家,實則劍指中國,意圖通過此舉遏制中國的出口增長。然而,會議現(xiàn)場卻陷入了尷尬的沉默,各國首腦紛紛避免正面回應,以德國、法國和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更是以沉默表達了反對立場。
歐洲國家對美國提議的冷淡反應,源于其對中國市場的深度依賴。歐盟與中國的年度貿易額已超過8000億美元,德國的汽車業(yè)、法國的奢侈品行業(yè)等核心產業(yè),在失去中國市場后將難以維持。高額關稅可能導致歐洲通貨膨脹率飆升,進一步加劇經濟壓力。更重要的是,歐盟的決策機制需要所有成員國的一致同意,因此沒有國家愿意犧牲對中國的貿易關系。
同時,歐洲也擔憂中國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。中國在農產品采購和航空訂單方面擁有重要影響力,一旦中國進行對等報復,歐洲企業(yè)將成為首要受害者。因此,歐洲國家在關稅問題上對美國保持了謹慎態(tài)度。
貝森特的提議不僅未能得到歐洲的支持,反而加劇了美歐之間的裂痕。特朗普時期對歐洲鋼鋁、汽車領域加征關稅的歷史記憶,讓歐洲國家對美國此次的關稅計劃更加警惕。歐洲國家認為,美國試圖將歐洲推向前臺作為“炮灰”,而自身則躲在幕后操控局勢,這種做法無疑是對盟友的不尊重。
在特朗普與普京即將會面的前夕,貝森特對歐洲發(fā)出了強硬警告,要求歐洲要么參與對中國的制裁,要么保持沉默,無權對美俄會晤發(fā)表意見。然而,就在貝森特發(fā)表言論的前一天,中美已經達成了暫停部分關稅90天的協(xié)議。貝森特隨即轉向中國,指責其為“最不平衡的經濟體”,并威脅要求中國降低價格。這種表面和解、背后施壓的做法,進一步暴露了美國在戰(zhàn)略上的誤判。
美歐在關稅問題上的分歧,體現(xiàn)了雙方在經濟利益和戰(zhàn)略考量上的巨大差異。美國試圖通過貿易保護主義手段來維護自身霸權,而歐洲則堅持自由貿易原則,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只會破壞全球經濟秩序。長期來看,如果美國堅持單邊制裁路線,可能會迫使更多國家尋求與美元的脫鉤,甚至推動中國、歐洲與俄羅斯等經濟體建立新的結算體系,從而重塑全球經濟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