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電子商務蓬勃發(fā)展的背景下,北京市正積極打擊整治電商領域的犯罪行為,以保護消費者權益,為提振消費保駕護航。近年來,以消費電商為代表的平臺經濟已成為數(shù)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一環(huán),不僅極大地便利了民眾生活,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。
據北京市檢察院透露,隨著電商行業(yè)的迅速崛起,不法分子利用電商平臺實施欺詐、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日益猖獗,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,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。為此,北京檢察機關充分發(fā)揮職能作用,采取全鏈條打擊、大數(shù)據賦能、源頭治理和立體化普法等措施,深入打擊治理電商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。
在過去的一年里,北京檢察機關辦理了涉及電商領域的刑事案件共計157件,涉及249人,并組織了28次普法宣傳活動。這些努力旨在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,保障平臺經濟的健康、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在辦案過程中,檢察機關發(fā)現(xiàn)犯罪分子精心設計了多種犯罪手法,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和欺騙性。例如,有犯罪嫌疑人通過“買真退假”的方式,在電商平臺上購買高價商品后,利用平臺規(guī)則申請退貨退款,但寄回的卻是低價仿冒商品,以此騙取退款。北京市朝陽區(qū)法院近期就判決了一起此類案件,被告人胡某因此獲刑十一年。
還有不法商家通過冒用他人身份虛假注冊公司,購買營業(yè)執(zhí)照等方式,在電商平臺上開設網店銷售假貨。北京市通州區(qū)檢察院辦理的一起案件中,犯罪嫌疑人徐某就通過這種方式在某電商平臺上開設了6家網店,銷售假奶粉,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,并處罰金4萬元。
更有甚者,一些不法分子還利用消費者對自營店鋪的信任,通過模仿官方自營店鋪的名稱、商品信息和物流寄送等方式,將自身偽裝成官方自營店鋪,銷售假冒偽劣商品。北京市大興區(qū)檢察院在篩查市民投訴信息時發(fā)現(xiàn)了這一線索,并成功破獲了一起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白酒的案件,涉案金額高達300余萬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隨著網絡直播的興起,一些不法分子還開始利用直播平臺進行線下引流,銷售假冒偽劣產品。北京市懷柔區(qū)檢察院辦理的一起案件中,犯罪嫌疑人魏某就通過直播平臺吸引觀眾注意,然后引導消費者添加其微信或直接到店選購假冒奢侈品。最終,魏某因犯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,緩刑一年,并處罰金5萬元。
針對這些犯罪行為,北京檢察機關不僅依法提起公訴,還積極向電商平臺制發(fā)檢察建議,推動平臺加強事前防控手段,從源頭上遏制電商領域違法犯罪的發(fā)生。同時,檢察機關也提醒廣大消費者要提高警惕,增強辨別能力,避免掉入電商交易的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