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綠茶集團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了IPO招股書,緊隨其后的是已成功在港股上市的小菜園。小菜園的成功上市,不僅是對其十年餐飲歷程的肯定,更是本土餐飲品牌時隔四年后再度開啟IPO的重要里程碑,為行業(yè)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回顧歷史,綠茶集團曾在2021年初首次披露IPO招股書,并兩次通過港交所聆訊,但最終都未能成功上市。而此次綠茶集團再度出擊,能否順利登陸港股市場,備受關注。
綠茶集團的故事始于2004年,創(chuàng)始人王勤松與妻子路長梅在杭州西湖邊開設了一家綠茶青年旅社。旅社內的餐廳吸引了來自各地的背包客,各種口味的交融也激發(fā)了他們鉆研融合菜的靈感。四年后,第一家綠茶餐廳在杭州西子湖畔誕生,主打以杭幫菜為基礎的創(chuàng)新菜品,如粉絲蝦、東坡仔排等。
與此同時,在安徽銅陵,經過連續(xù)多年餐飲創(chuàng)業(yè)的汪書高創(chuàng)立了小菜園。與綠茶主打創(chuàng)意杭幫菜不同,小菜園以創(chuàng)新后的新徽菜為主打,如農家紅燒肉、瓦罐湯等,深受消費者喜愛。近年來,小菜園迅速擴張,開店策略與服務場景與綠茶相似,因此兩者被視為最重要的競爭對手。
然而,在上市之路上,綠茶集團卻屢屢受挫。盡管開創(chuàng)了新中式餐廳風格,并帶領創(chuàng)意杭幫菜走向全國,但“網紅餐廳”的定位讓其面臨了眾多餐飲企業(yè)的模仿與抄襲。相比之下,小菜園選擇了“大眾便民中式餐飲”這一細分市場,重點布局家庭聚餐場景,以“中國百姓的家庭廚房”為口號,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與信賴。
從業(yè)績表現來看,小菜園在近幾年發(fā)展迅速,不僅門店數量快速增長,收入與凈利潤也呈現出穩(wěn)步上升的趨勢。而綠茶集團雖然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長,但相比之下卻顯得遜色不少。這主要得益于小菜園的市場定位與布局策略。小菜園以安徽市場為中心,向周邊地區(qū)擴張,占據了核心市場,而綠茶則主要走一二線城市路線,租金與人力成本相對較高。
未來,兩家餐飲品牌都將繼續(xù)擴張。小菜園計劃以上述市場為基礎,向更多地區(qū)拓展,而綠茶集團則計劃利用IPO募投資金,重點向三線及以下城市滲透。在品牌擴張方面,兩者都進行了多品牌嘗試,但均遭遇了一定的挑戰(zhàn)。在餐飲出海方面,這兩家品牌都處于起步階段,與海底撈等國際知名品牌相比仍有較大差距。
隨著小菜園的成功上市與綠茶集團的再度沖刺IPO,中國餐飲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。誰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,成為消費者心中的首選品牌,讓我們拭目以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