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關于iPhone 16系列大幅降價的消息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。據悉,iPhone 16基礎版的價格已跌破4700元大關,而高端機型iPhone 16 Pro Max的降價幅度更是高達2200元以上。這一消息迅速登上熱搜,引發(fā)了眾多網友的熱議,有人甚至戲稱這是“國產手機的噩夢”。
然而,事實似乎并非如此簡單。盡管蘋果iPhone曾一度被視為手機市場的保值標桿,但近年來,國產手機品牌的迅速崛起已經對蘋果構成了嚴峻的挑戰(zhàn)。從2023年開始,新款iPhone上市后不久便面臨降價的壓力,保值神話逐漸褪色。
回顧近年來iPhone的價格走勢,不難發(fā)現,降價已成為一種常態(tài)。自2020年以來,蘋果多次通過官方或電商平臺對iPhone系列進行價格調整,降價頻率和幅度均遠超以往。以iPhone 12系列為例,發(fā)布后不久便因供應鏈問題而首次降價500元。iPhone 13系列同樣未能幸免,上市后不久便通過“以舊換新”等活動變相降價。
到了iPhone 15系列,降價速度和幅度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度。上市僅四個月,iPhone 15系列便在蘋果官網罕見地降價500元。隨后,授權渠道更是出現了高達1050元的降價幅度,使得iPhone 15系列的價格跌破了歷史同期最低水平。這一降價潮的背后,與華為Mate 60系列的強勢發(fā)布不無關系。Mate 60系列與iPhone 15系列價位相近,上市后供不應求,對iPhone 15系列的銷量造成了不小的沖擊。
進入2024年,iPhone的降價節(jié)奏進一步加快。iPhone 16系列發(fā)布后僅一個月,便在“雙11”期間降價500元,創(chuàng)下了蘋果新機型上市最短時間內官方降價的紀錄。此后,蘋果更是推出了多項促銷活動,iPhone 16 Pro系列的降價幅度甚至達到了2500元以上。這一系列操作徹底打破了iPhone保值的神話,也讓消費者對蘋果的品牌價值產生了質疑。
然而,盡管蘋果不斷放低身段,頻繁降價,卻未能贏得更多市場份額。相反,國產手機品牌卻逆勢上揚,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。根據Canalys的數據顯示,2024年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4%,其中華為以37%的年增長率領銜市場,vivo則以17%的份額領跑全年。而蘋果雖然仍位居第三,但出貨量同比下跌17%,市場份額降至15%。
在高端手機市場,國產手機的崛起更為顯著。IDC數據顯示,2024年華為在中國高端市場的份額從21.4%提升至30.7%,而蘋果則從61.8%降至51.1%。小米、OPPO等國產手機品牌也在高端市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。例如,小米15系列和華為Mate 70系列在銷量上呈現“斷檔式領先”,意味著國產手機已在高端市場站穩(wěn)腳跟。
國產手機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,核心在于其在技術創(chuàng)新和市場策略上的全面提升。在技術領域,國產手機已實現了多項突破。華為自主研發(fā)的麒麟芯片、鴻蒙系統(tǒng)等創(chuàng)新技術,使得國產手機在性能、系統(tǒng)體驗等方面與蘋果形成了有力的競爭。國產手機在影像、快充等方面也展現出了明顯的優(yōu)勢。
在市場策略上,國產手機廠商也通過差異化策略卡位細分市場。例如,華為以鴻蒙生態(tài)為核心,構建了全場景體驗;小米則依托“人車家全生態(tài)”,將手機與智能家居、汽車深度融合。這些創(chuàng)新的市場策略使得國產手機在細分市場中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。
面對競爭對手的挑戰(zhàn)和壓力,蘋果亟需從軟硬件全方位升級創(chuàng)新來吸引消費者。然而,一味地降價并非長久之計。當降價也無法刺激銷量時,蘋果或許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市場策略,尋求新的增長點。